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体消费量65%左右,是节能降碳的主要领域之一。完成好这个任务,时间紧,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是重大挑战,也是一个重大机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必将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创新动力和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但近几年新旧动能一起发力,工业用能和碳排放处于增长新周期。由于国内外发展出现新变化,我国工业领域碳达峰不仅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储备不足、绿色贸易壁垒风险加大等传统问题,还面临产业难外迁、产能难压减、成本难负担、技术难减排等新挑战。
为推动工业领域尽早实现碳达峰,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共同出台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系统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的目标和任务措施,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考虑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科学细化目标任务,稳妥有序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工业减碳——我国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碳达峰本质上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从黑色工业向绿色工业的深层次转变。大国的崛起和兴衰往往与化学能源的获取和使用息息相关,引导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均实现了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体系,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也能助力我国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
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5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碳达峰,占全球碳排放量的40%;49个国家及欧盟实现“净零”目标,涵盖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也是化石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过程中至关重要,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全球各主要国家碳达峰及碳中和时间表
工业领域也是碳排放最突出的构成部分。一方面,工业是消耗能源资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5%左右,全年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7%,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85%。截至2020年,我国工业碳排放量约为78.5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2.5%。工业碳排放强度为2.40吨/万元,较2005年下降49%。另一方面,工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技术、装备、产品,其供给质量和绿色化水平是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和保障。
“十三五”中后期,我国工业用能和碳排放进入增长新周期,传统“两高”行业能耗和碳排放不降反升,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使得工业用能和碳排放反弹趋势越发明显。2013-2016年,工业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仅为1.0%。但2017-2020年,能耗呈现加速反弹,同比增长分别达2.3%、2.9%和3.6%,年增长量分别为6693万、8843万和11352万tce,呈逐步扩大态势。2021年全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1%,创下了近10年新高。
2021年,我国钢材、10种有色金属、“三酸两碱”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乙烯产量更是同比增长超过30%,带动石化、化纤、橡胶塑料等行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1.54%、13.71%和11.72%,均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速(9.92%)。
近几年,我国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速,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提升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但也客观上造成了能耗增长快速。2021年,医药、通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等高技术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3%,增长量占工业用电量增量比重接近30%,其中,风机、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速高达25.4%、46.8%和91.3%。
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政府与市场——工业发展和实现“双碳”的平衡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明确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重点行业、主要环节和关键问题,指出要重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顺利达峰。
近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生深刻改变。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双碳”目标约束下,这一长期定位也不应该动摇。工业是我国战略竞争优势所在,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无法采用大规模外迁产业的方式推动碳达峰。要防止进入“脱实向虚”的误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础稳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贯穿于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推动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仍是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应与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产业链通过循环链接方式加速构建产业集群,形成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的产业空间布局。在国际分工中主动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合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打造以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需求为导向的全球产业链布局。
“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碳排放呈现出总量增速和强度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但各重点行业碳排放空间需求仍存在差异。工业领域碳达峰并不意味所有行业要同步达峰,对于高耗能传统行业,可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来降低碳排放;对于能耗增长较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鼓励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来压减碳排放需求;对于关系到产业链安全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产业,则需预留一定的碳排放空间。在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形成行业梯次达峰,带动工业整体达峰的新格局。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创新赋能工业低碳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石化化工等行业进行工艺流程和设备升级改造。提升两化融合建设能力,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业全过程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精准监测与科学分析,构建覆盖生产全过程的碳排放同步监测、控制、协调与优化自动决策式管理体系,以资源高效配置驱动生产过程减排。
控制钢铁、水泥、化工等高碳产业的产能虽然是工业碳达峰的重点,但这些产能担当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任,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生产安全,不能简单进行压减。从全国层面看,国内需求仍将保持高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投资将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特别是我国将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基础设施,无论是旧城改造、修建铁路机场等“老基建”,还是建设5G基站、地铁等“新基建”,背后都对应着对钢铁、水泥、化工产业的需求,需要规模庞大的高碳产能作为支撑。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要以大力推动工业用能低碳化、加快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和低碳技术工艺应用为主要举措,各重点行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均有所侧重。在能源降碳领域,钢铁行业推动从煤基炼钢向低碳电力、绿色氢基炼钢生产转型;水泥行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动碳密集度低燃料替代;有色金属行业则通过产业转移至新能源富集地区来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在循环降碳领域,钢铁行业重在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提升废钢-短流程冶炼工艺在钢铁生产中的比例;有色金属行业重在提高再生金属产量;水泥行业鼓励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降低生产过程排放;石化化工则鼓励物料循环利用。在技术降碳领域,钢铁行业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加快开发应用氢冶金;有色金属突破无碳铝水泥行业大力推广二代新型开发水泥,加快低钙水泥等技术推广应用;石化化工行业全面推动原料轻质化。
碳达峰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有效带动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全社会碳达峰。主要表现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船舶、飞机等低碳交通装备,推动低碳交通发展;加强智能光伏关键技术创新,推动光伏产业基础材料升级,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装备基础;大力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使其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以及消费后处置等环节更加绿色、低碳、环保,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推动消费绿色转型。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区域碳减排的基础、能力和潜力差异较大。不同地区都有维持或扩张高碳产能的诉求。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已形成了基础原材料生产、加工和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港口、管道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存量高碳产能已深度嵌入经济系统、承担大量社会职能,难以“一压了之”;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扩张高碳产能既是拉动投资的重要手段,也能够满足本地原材料需求。在需求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压减高碳产能将引发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并带来产业链供应链失稳、经济滞胀等风险。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标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工业端减排侧重,为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明确了方向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集聚程度高、经济发展基础好、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应继续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对于黄河流域等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可统筹推进碳达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工业绿色发展为引领,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逐步形成经济提质增效与工业低碳发展协同共进新局面。
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呈“以煤为主”特点,煤炭(含焦炭等)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50%左右。煤炭大量使用虽然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但客观上让企业维持了较低的用能成本。根据热值计算主要能源的比价关系,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价约为1:1.5:1.35,而我国动力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价约为1:4.5:2.7。换言之,使用煤炭的成本仅为低碳能源的40%甚至更低。
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水平较低,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6.2%,能源成本对工业企业竞争力和效益水平影响巨大。据分析,能源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构成中的占比平均为15%,而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等原材料工业而言,能源成本占比在30%以上,能源成本上涨对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上游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企业影响明显。相关企业如果向中下游企业转嫁成本压力,我国PPI和CPI“剪刀差”问题或将进一步恶化。
此外,金融机构对“两高一资”行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客观上存在诸多限制,甚至有煤电项目遭金融机构抽贷断贷。当前的绿色金融相关支持政策也难以覆盖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截至2020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0.3%,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约占60%左右,远高于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和节能环保服务的额度。“双碳”目标约束下,亟需针对传统行业低碳技术改造提供精准的金融政策支持。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领域碳达峰路线图
2022年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为工业领域推进碳达峰明确了时间表,绘制了路线图。
《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来源:中国科技投资